民俗所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 校园端午行”游园会活动

发布者:孟雨发布时间:2013-06-09浏览次数:42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根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年68日,是中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同时又临近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当日,在闵行校区樱桃河畔,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海上风民俗学社共同承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节俗体验游园会活动。

这支大学生端午民俗行街队伍成功地完成了“游龙穿腾、盘龙啸天”等赏心悦目的高难度动作。

耍着“莲湘”花枪的舞蹈队正在华闵餐厅前表演。 

学生组成的表演队在做“小龙”表演。

    活动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70余名同学组成的端午民俗行街表演队高举着幡旗,身着舞龙袍,耍着“莲湘”花枪,荡着五彩的湖船行走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吸引了不少师生。经过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老师的精心培训,这支大学生端午民俗行街队伍成功地完成了“游龙穿腾、盘龙啸天”等赏心悦目的高难度动作。

神情儒雅、气宇凛然的“屈原”左手持着“雄黄酒”,右手拿着画笔,通过队五毒旗子队进行“驱五毒”示范,演示了传统端午点雄黄“驱五毒”的习俗。

“划旱船”表演

70余名同学组成的端午民俗行街表演队走在闵行校区内,吸引了不少师生。

    《端午情》主题再现了屈原、艾草、粽子、五毒等经典端午元素。神情儒雅、气宇凛然的“屈原”左手持着“雄黄酒”,右手拿着画笔,通过队五毒旗子队进行“驱五毒”示范,演示了传统端午“驱五毒”习俗。身着彩衣的仙女们也早已准备好了艾草,一边做示范一边跟观众讲解端午用艾草水洗手的由来。《水漫金山》则通过“毒蛇”与雄黄的结合,巧妙的引出了白娘子、许仙、法海、小青等经典人物形象,经典又不失现代趣味性的舞台剧赢来了观众们的阵阵欢呼。与游园会一并举行的还有端午主题体验游戏,如打蛇阵、赛旱龙舟等。

扮演“河蚌姑娘”

民舞表演

   在演出活动中,还特意邀请了上海民间手工艺人现场教授香囊制作技艺,并讲授“端午熏中药、挂香袋”习俗的传承,香囊的历史、研发过程以及它的医疗价值等。“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走进校园,使得青年学子能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体验民俗魅力,”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说,“不仅能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今年文化遗产日‘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传承理念的实践。”

    端午节也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校园内举行端午游园会也是响应国家节假日调整方案,积极引导同学们体会国家节假日调整的意义,了解传统端午习俗,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学生通过此次端午佳节传统风俗体验活动,能够亲手制作香囊送给好朋友或者自己收藏,很有意义!”现场参与表演的同学兴奋地谈到。

 

 

【文化链接】

粽子:端午节俗的文化符号

田兆元

    端午节是中国的民俗节日,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保护项目,深得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起源也很早,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五月五端午习俗的起源与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传统是密切相关联的。

    就其自然环境来说,五月夏季,暑热到来,万物蓬勃生长,各类生灵获得生机,病毒细菌很活跃,蛇虫毒物蠢蠢欲动,危害人们的健康。这时需要一些体育活动,一些医药保健的活动,一些民俗的饮品食品来驱邪除毒,以保障人们的健康。所以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艾叶和雄黄酒等,都与江南地区五月间变幻不定的气候相关联,与水乡相关联。

    就其人文环境来说,江南地区的伍子胥传说,屈原传说,是端午节日传说的主要内容。他们是楚文化、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都生活在江南地区。这个节日的传说起初是伍子胥和屈原平分秋色。但是,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更有感召力,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就逐渐让位于屈原传说了。所以人们也说,这是一个关于诗人的节日。屈原的诗歌《怀沙》说:“陶陶孟夏,草木莽莽”,生动描绘了江南地区万物生机勃勃的情形。据说他就是这写完这首诗后,跳进汨罗江。一系列的传说故事由此产生了。把诗人列为一个节日的主角,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是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对于高雅崇尚的生动体现,也是礼仪之邦的一种传统见证。

    传说屈原死后,托梦给楚地父老,说是他们给他的祭品他都吃不到嘴,因为有鱼虾龙蛇将祭祀他的食品抢走了。于是人们便用粽子叶将米粒肉食包起来,用五色线捆扎起来,这就是粽子的由来的传说之一。虽然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的群体仪式行为,但是这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举行的,它受制于环境,比如没有河流的地方没有办法举行龙舟竞渡,即便是有河流,没有相关组织也很难开展起来。所以只有粽子是每个个体都能够感受到的端午节的文化符号性物品。

    粽子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典型的民俗食品。民俗节日曾经遭到很多的外在的干扰,但经历了很多的政治风云,粽子却没有受到影响,以旺盛的活力,在端午节里呈现出最亮的光彩。

    往年,由于端午节的活动较少,人们呼吁,不要把端午节搞成粽子节。我也曾经参加这样的议论,通过舆论鼓吹,使社会对于粽子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是不是很对呢?

    现在看来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的端午活动已经很丰富了,比如在我们华东师范大学,过去和今天的端午节,总是与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等单位结合,举行过大型游园会,其表演内涵十分丰富,上海地区的蚌壳舞,荡湖船,打连厢,舞龙,旱龙舟,其行街表演,师生和长宁区的礼仪队结合起来,煞是壮观!其中还有情景剧,如屈原投江,白蛇传奇等,把端午活动搞得生机勃勃,高校成了实实在在的节日文化传承的主体。

    这时,我们就会想起来,端午的饮食活动反倒不是很突出了。雄黄酒因为雄黄有毒被禁止,粽子呢?其实并没有在端午节中起到很大的烘托左右。我们有抬着粽子的游行列队,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包粽子,很多人在端午这一天并没有吃粽子,要说端午节成了粽子节是不符合实际的。今天,我觉得要反过来说,不妨把端午节搞成粽子节!

    我们需要通过包粽子这样的行为强化对于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的记忆,一种优秀传统往往是要通过一种民俗行为传承,失去了包粽子的技艺,也就失去对于诗人爱国情怀的记忆,也就会造成对于屈原的爱国传统,坚贞廉洁传统的丢失。所以要通过包粽子的行为达到对于传统精神的强化,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习俗。

    作为一种食品产品来说,粽子的生产也是很有限的。据统计,2012年,全国的粽子生产的产值大约100亿元,看起来不错,但是人均不过两三个粽子而已,这还包括了日常的生产销售在内。除了嘉兴,数得上的粽子生产企业寥寥可数。而肯德基仅在中国就有3000家门店,其产业规模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饮食产品,我们还需要大力发扬光大,根本就没有发展到需要抵制批评的地步。

    因此,我们为了传承文化,需要在端午节活动中加入包粽子吃粽子内容;为了中国的食品文化产业,可以把粽子节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