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则》《论法治》《论民生》出版座谈会举行

面向公众的“大家小书”

发布者:陈颖发布时间:2015-08-25浏览次数:665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论规则》《论法治》《论民生》出版座谈会


  通俗理论读物《论规则》《论法治》《论民生》系列图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本著作分别讨论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三个议题,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童世骏(《论规则》),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法学家郝铁川(《论法治》),以及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邓伟志、社会学博士徐新(《论民生》)四位学者所著。8月21日下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主题为“规则、法治与民生”的新书出版座谈会举行。


打造面向公众的“大家小书”


  《论规则》《论法治》《论民生》三本著作都聚焦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文风显得清新简洁、可读性很强。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兴康介绍,这套丛书肩负着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的双重定位,特邀理论专家在进行理论论述的同时,面向大众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三本著作一改“大部头”理论著作晦涩艰深的形象,封面设计时尚清新,符合市场趣味,而小开本印刷方便携带、易于阅读,令普通读者自然感到亲切。


  “学术一样能够做到也需要做到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王兴康说,对于我们目前面临的社会现实而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学术出版义不容辞的担当,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形式传播最新的理论成果,满足人民大众的切实需要,必然受到市场的追捧欢迎。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兴康介绍新书出版情况


  在这套丛书中,《论规则》对规则做了哲学分析,结合实际讨论了目前我国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个人规则意识的培养等问题。《论法治》系统梳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使读者系统地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政策形成的历史基础、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论民生》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民生展开话题,贴合百姓的实际生活,深入探讨了教育、就业、分配、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


高水平通俗理论读物怎样做到解疑释惑?


  如何理解作为哲学分析对象的“规则”?《论规则》一书作者童世骏教授经历了多年的系统学术思考过程。他把“规则”与“规范”做区别,“规则是对做什么样事的规范,而不是对做什么样的人的规范。”童世骏认为,就其效用而言规则有规范性,就其理据方面规则有普遍性,就其适用方面规则具有广泛性;说一个人具有“规则意识”,是说这个人能够把握规则的这些特点。因为规则通常和其他规则作为一个系统而发挥作用,一个人有规则意识,还表现在重视规则的融贯性。


《论规则》作者童世骏教授发言


  规则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关系如何?如何培养公民的规则意识?童世骏着重阐述了规则意识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意愿。童世骏在介绍该书的时候,通过“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雷锋的题词”、“公交车让座”、“如何看待标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量生活实例,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童世骏认为,规则意识包括三种能力:区别规则的不同模态的能力、理解规则的不同依据的能力,以及利用规则进行实践推理的能力。他认为,与“意愿”相比,“能力”的培育相对容易一些,值得教育者去做更大的努力。


  童世骏认为,培育规则意识更加困难的任务,也是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培育遵守合理规则的意愿。为此他分析了三个关系:“规则创制者和遵循者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规则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做持续的努力。


  规则本身告诉我们做什么事,而不是做什么人;但“是不是能够有能力来理解规则、遵守规则,有没有意愿来遵守规则办事,实际上是把一个成熟人格和不成熟人格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甚至也可以说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童世骏说。


《论法治》作者郝铁川教授发言


  《论法治》作者、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法学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校友郝铁川则认为,这套书定位在理论通俗,面对社会,这非常符合他本次的写作初衷。在学校的法理教学以及十几年的普法工作让郝铁川形成了这本书稿的基础。


  郝铁川说,为建设法治社会,我们普法二十多年了。但是普法不是要把法律条文交给人民,主要是普及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什么?应该是我们基本法律当中的总则部分规定的法律基本原则。其实基本法律当中的总则部分规定的法的基本原则,那才是真正的法治思维,所以说有宪法思维、民法思维、刑法思维。郝铁川指出,为了跟西方对比,他在书中把中西方的宪法思维都列出来,让大家比较比较体制差异。


  我们该怎样普法?郝铁川笑称,正面普法的作用不大,关键是宣传一个反面的违法典型,这对人的普法作用最大,“所以毛泽东说的最好的老师恰巧是我们的敌人,你要去宣传他怎么违法,这种大家一定记得住。”


当好的选题遇到好的作者


  会议邀请了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高校、上海市党校系统、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新闻出版界代表共40余人参加,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志铭、同济大学教授蒋晓伟、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高瑞泉、文军、郁振华等分别做点评发言。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代表主办方之一做总结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做点评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做总结讲话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肯定了这套书出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小书能够解决大问题,小书能够容纳大课题,小书能够讲出大道理。”蒋晓伟说,“这套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把生动丰富的视点体现于理论之中,在出版界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无论对于学术工作者,还是普通市民都会有收获。”


  与会专家们认为,这套丛书在选题上吸收了当下中国在转型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三个方面。“这三个主题是贯通的、是互为关照的。”张志铭提出,“法治应该就是落脚于规则,而民生又要落脚于法治。反过来规则应该是归于法治,法治应该是向民生倾斜。”


  围绕这套从书的定位和价值,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作者们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与会专家认为,丛书的诸位作者们都在想方设法,通过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分析方法,面对大众需求,改造学术语言。“要经常有这样好的作品,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就会推动我们研究的进步,同时使我们更接近法治国家的目标。”沈国明总结时说。


  专家们还认为,好的理论作品应承继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郁振华在评论《论规则》时提出,“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需要新的一套规则的生成和发展,该书从‘意愿’的角度分析规则如何生成和变更,正是在考量其社会和历史的内涵。”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顾肖荣针对《论法治》一书也提出,“法治真正的具体落实就是要落在这些案子上面。郝铁川在这方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认识。”文军在评论《论民生》时则谈到,“这本书跳出了社会学,谈民生跟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经验分析为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又不乏理论关怀。”


  “普通读者可以知道,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做哲学思考的,哲学不是那么只在天上飞的。”正如高瑞泉在点评《论规则》时所说的,这套书“虽然是通俗,其实又很专业,专业的人也要费点脑子,对一般读者又有意义。”



图文采写|吕安琪 编辑|陈颖 吕安琪 来源|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