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如何培养?华东师大这门通识课如此挑战思维

发布者:吕安琪发布时间:2021-05-10浏览次数:1123

  “大家知道‘猪’和‘家’的汉字关联吗?来看‘家’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就是猪,屋内有猪即是家;家家有猪便是国富民强。”这门在一堂课里从野猪到家猪驯化说开,汉字起源谈到中华农耕文化,再落脚于“国家统一”的精神内涵,继而延伸到中西文明差异的课程,不是文字学,也不是历史学,而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核心通识课“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

杜震宇教授开设核心通识课“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

杜震宇教授通识课现场

  “激素水果”“避孕药黄鳝”“致癌红肉”“辐射海鲜”“塑料鸡蛋”……在这门被同学们称为“改变三观”的“金课”上,杜震宇以专业的科学数据和缜密的思维逻辑,深刻剖析一个个敏感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他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激发同学们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激发他们眼中的光”,将通识课的“小教室”打造成了课程思政的“大课堂”。

  不仅赢得了学生的口碑,这门课程也获得了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等诸多荣誉。而杜震宇基于本课程所构建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体系(理工科)”以及在此体系基础上主编出版的全国第一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在一线教学中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

紧贴现实,育人理念“基因式”植入知识传授

  在杜震宇看来,通识课意味着“通融交合”,要让零专业基础的学生“听得懂、想得深、看得远”,就得敏锐地抓住青年学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天然关切及内心困惑的心理特征。

  如何逐层讲透激素、添加剂、环境污染、致癌物、抗生素、人工养殖、转基因和食品安全标准这八个“硬核”知识点?“通识课绝对不是专业课的通俗版、科普版或大众版,我就想通过食品安全这个接地气的小窗口,让同学们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时代特征,引导同学们真正理性认识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对解决人类危机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杜震宇充满激情的表述方式,博古通今的个人魅力更是这门课的加分项。“虽然知识点是硬冷的,但讲述方式必须是能通往学生心灵的”,他这样说。

杜震宇教授通识课现场

  从《双城记》小说开头引入对当下时代的思考、从个人更换的手机数量延伸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认同……围绕主题,杜震宇每节课都编排了若干可以串联多个学科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最新热点案例。他积极调动学生情绪,巧妙而灵活地将思政内容“基因式”地“融盐入汤”,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入脑入心。

  来自体育与健康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的朱振远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谈起对于这门课的喜爱,他说:“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述破除了我过去对身边很多事物的偏见,而且这些知识不仅可以用在我自己专业的运动营养方面,今后如果去支教实践,也能派上用场。”

挑战思维,“一门好课应该让人受益终身”

  “好好吃个正常的鸡不行吗?科学家为什么要选育没有毛的鸡?”问题一抛出,来自28个院系的同学们给出了10种完全不同的答案。尽管这些答案和科学家真正的选育目的大相径庭,杜震宇却认为这能让“来自不同学科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逻辑融合起来”,让不同院系的同学能够认识、理解和吸纳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弥补他们自身的思维缺陷。同时,这些既具有高度吸引力的跨学科问题,也让学生突破原生认知,在“思维与知识边界游走”,真正冲击原有的思维方式。 “我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看待这些热点问题,不会盲目相信一些刷屏的内容,会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也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陈凌云说。

  除了课堂提问,每两周一次的争议话题分组讨论课也将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每次讨论课前,杜震宇都会召集自己的五名研究生助教,进行模拟讨论,细化问题的讨论策略、知识点、争议点等。课上,他将75名同学分为五组,小组中设置组长,由五名助教带领围绕一个受争议的话题进行研讨,老师巡航指导。

杜震宇教授通识课现场

  这些环节都只是综合考核评价的一个部分,这门课程的考核共有11个细分项,涉及个人课上的发言总结、12分钟团队展示协作、个人科普小论文写作、团队中的他人评价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考察思维能力水平的转变。杜震宇表示:“采用考教一体的过程性评价,就是希望能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等,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让学生终生受益。”

  开课8年以来,“食品安全与科学理性”已开课14学期,施教上千位学生。2018届毕业生潘涵在毕业教学评价中写到:“要问这门课到底好不好,我想这大概可以从每堂课结束时同学们献给杜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找到答案吧!”



吴潇岚 来源|新闻办 编辑|钱文文 编审|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