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月球日刚刚过去,对于未来的月球生活,你有怎样的憧憬?这些在科幻作品中存在的场景被呈现在华东师大设计学院研究生项目实践课程。
设计月球旅行:多方合作 课程为期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组织举办“在月人居空间&交通工具跨学科设计研究线上论坛”活动。本次论坛围绕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22年春季MFA研究生项目实践课程——“在月人居空间设计和在月交通工具设计”展开科学研讨。该课程为围绕月球探测与设计学的跨学科教学与实践,由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专家共同开设。
为期半年的课程中,华东师大设计学院师生形成了在月人居空间、在月交通工具与能源工作站两个主题的设计成果,这次论坛进行了集中展示,瞄准载人登月技术成熟后的长期月球旅游活动,以太空建筑和太空交通工具为切入点,探讨太空生活舒适度、幸福度等问题,从现象学的视角去思考和理解人类体验环境的方式。
在月人居空间课题组分别从月球基地选址&地球视野、月球微重力环境研究、极地栖息地模拟&私密空间研究、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统&月球基地生物再生生命支持系统等四方面入手进行调研,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月球基地设计,最终呈现了“月骑”“舞球”“治愈者”和“神经元”这四个特点鲜明的设计方案。
在月交通工具课题组则以“夸父山计划”和“蓬莱山工程”为两大主题方向。在“夸父山计划”中,设计了月球房车型居住舱、医疗车组-阿克索号、蚁群体系-月面勘探营地、新型月球维修工具&装备以及后勤补给枢纽-后稷5个方案;“蓬莱山工程”则是设计了月球溶洞-地下农业基地、月球3D打印车组、月球码头-氦3能源站和环形山嘉年华4个方案。
本次两个课题组的成果,呈现了设计的多样性与研究的丰富性,广大师生尝试了多个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与技术,为未来月球旅行与探索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畅想与设计参考。
围绕在月设计、中国航天科学传播的讨论
华东师大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齐奕,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北京师范大学极端环境心理学教授闫巩固,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伟,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中国科技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嘉宾受邀参加论坛,并围绕跨学科在月设计研究以及中国航天科学传播两大议题,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和公众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当人类从地球表面走向太空,回望我们的家园——地球,特别是从月球那里回望地球,看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蓝色美丽星球之后,人类的世界观开始发生了变化。”吴季说。当天,吴季以《从载人航天到太空旅游》为主题介绍了航天工程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脉络,讲述了人类在走向太空之后,心理和精神层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月球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太空探索的重要方向。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太空旅行及外星移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人类历史进化的强烈催化剂,这也意味着未来人类可能开展太空资源开发的相关探索,为人类太空旅行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课程过程中的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
学生线下vr模拟实验
交作业了!脑洞到底有多大?
01 月 骑 | MOON KNIGHT
团队成员:
王清奕 何虎军 姜奕昀
Anastasiia Birillo
Alicja E. Osińska
Mariam Stepanyan
李圣哲 陈映彤
学院课题组教师:徐娴雅、宋菲菲、林晶晶、陈兆贇、朱浩博
校外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张宝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刘松川
课题组学生团队:王清奕、何虎军、姜奕昀、陈天阳、李子玥、郑静、仲芸芸、朱正清、张洁、俞岱瑶、熊轩正、王辰鑫、Anastasiia Birillo、Alicja E. Osińska、Mariam Stepanyan、李圣哲、陈映彤、夏承隆、宋昊霖、张昊、朱李晶、马雪娇、曹乐旸、张卓、焦方珥、韦雨菲、陈潘婕、宋欣然、李欣阳、简英俊、轩广美、吴佳莹、张笑萌、杨欣辰、胡钰峰、夏若帆、李元昊、常娇杨、刘冰冰、陆屹、汪昕然、刘芷岑、朱赫、李鑫、周奥、曾泽泓、吴霜、李抒洹、刘雨蘅、周伟健、王艺好、何芊禧、许一晨、王昱欢、邹乐晨(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设计学院 部分素材 | 中国青年报 编辑|吴潇岚 于洋 编审|郭文君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