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指标

特色指标3

特色指标3

承担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建设任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对口支援、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五个中心”“五大新城”“四大品牌”等),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高度肯定。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得到重要批示。



华东师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定点帮扶的决策部署,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做深做细做实定点帮扶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对接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持。


       一、多措并举做深做细做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

强化工作谋划,绘好定点帮扶“规划图”

持续发挥学校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统筹作用,校领导带队赴定点帮扶县开展实地调研1次,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3次,系统部署定点帮扶工作。成立合作交流办公室,设立专人专岗负责定点帮扶工作。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平稳过渡”的原则,研究出台《定点帮扶云南寻甸工作方案(2021年)》,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联合新疆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和合作高校,成立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努力探索高校间协同研究的新路径和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和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华东师大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获“2017-2020年度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


强化立体帮扶,铺好乡村振兴“衔接路”

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教育咨询服务体系,主动承担云南寻甸的教育规划、教育监测和教育评价。打造覆盖全员的“繁星计划”乡村教师培训体系,继续推进“寻甸中小学教师工作坊”项目,启动实施“丽江及滇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坊”项目,重点做好高中学段教师的能力提升培训。持续推进素质教育“三点半”计划、寻甸青椒“双星计划”、“新长征学校”建设以及各类支教服务。组织实施“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展示暨教育公益行动”,吸引一批专家学者、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共同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强化智力帮扶,遴选17位不同学科的教授专家作为寻甸乡村振兴智库专家,持续办好“华东师大—寻甸振兴大讲堂”,从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旅游开发、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为当地培训干部和专业人才。累计组织专家学者200余人次、先后18次赴寻甸开展智力帮扶、乡村规划、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旅游规划等工作。


华东师大赴寻甸县调研座谈会举行


强化载体创新,下好乡村振兴“先行棋”

培育22个校内“2021年度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聚焦乡村教育、乡村产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党的建设,投入资金近250万元。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在校内开展“2021年度对口帮扶理论研究类项目”培育工作,组织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理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教育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党建促进乡村振兴等课题开展系统研究,为学校和社会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扶贫县开展合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繁星计划”——基于“寻甸实践”的大规模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社区为本的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探索——云南省寻甸县乡村治理创新试验点建设》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在线举行


强化多维育人,搭好乡村振兴“实践场”

以助力寻甸等脱贫地区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为重点,开发社会实践项目,推动青年师生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合力。2021年暑假,政治学系师生调研寻甸红色文化,设计学院师生设计系列寻甸文创产品,数学科学学院实践团队开展线上数学文化教育课程和线下数学话剧表演。结合毕业季、建党百年、校庆七十周年等重要节点,通过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评选脱贫攻坚贡献奖、杰出贡献奖,出版《扶贫路上的三个年轻人——师大扶贫故事》图书和画册,排演舞台剧《扶贫路上的师大年轻人》,在校内外媒体上刊登“师大扶贫系列故事”等,在全校营造出了脱贫攻坚助力“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在寻甸小学实践


       二、优化科研生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完善理工科科研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是学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在统计、生态环境、信息、心理等学科领域新建各类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7个,包括统计与数据科学前言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大数据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


长江三角洲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华东师大共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628项,合同总经费5.6亿元。技术转移中心通过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学校创新链与社会产业链精密对接,有效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与以色列海法大学联合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以两校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联合科研为基础,打通技术转移通道,实现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学院),贯彻“人的转化”与“机制的转化”深度有机融合,力争成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创新示范,探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转化、产业化领袖的培养模式。


国际战略再提速!华东师大与“中东硅谷”联合攻关


强化科研管理体系建设

学校理工科科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强化学科、科研平台和院系协同机制,推动校内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聚焦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要问题,设立“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和共享交叉基金,培育研究制高点;凝炼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开放共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基地+平台+团队”的建设;优化学校、学部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地落实;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善学术生态;建立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三、坚持“四个面向”,以原始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社会发展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探索新原理,发展新技术,源头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超冷量子气体中发现普适动力学膨胀新规律,验证其时间反演对称不变性,首次观察到双对数多体动力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首次揭示了量子统计在超辐射量子相变中的作用,发现泡利排斥改变了临界泵浦强度随原子数的标度率,为研究长程相互作用费米多体态的非平衡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研究成果再次发表于《科学》杂志;首次利用单一分子股线通过模拟分子伴侣蛋白诱导蛋白折叠构筑三种不同的分子拓扑结构,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以十字花科中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出花粉-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理,在植物生殖发育领域,首次破解了开花植物识别本物种花粉而拒绝其他物种花粉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应用微分K理论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几何不变量,η-不变量的局部化公式,解决了基础数学指标理论领域的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被专家评价为“这次成功再次印证了指标理论的主旨:将数学的不同部分统一起来”,研究成果发表于数学学科顶级期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重磅!华东师大《科学》顶刊发文,破解植物授粉奥秘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紧密对接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需求,华东师大整合学科优势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坚,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造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四梁八柱”重要内容;支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发智能码头操作系统核心关键模块,成功应用于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中枢系统”及国家重点建设枢纽港口唐山港建设;为中国民航安全保驾护航,构建融合北斗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及相关国际标准,实现我国在该领域国际标准制定“零突破”。聚焦崇明生态岛建设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在大气污染物溯源和治理、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整治、新生土壤的绿色快速改良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研发一批新技术并已得到示范应用。发布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绿皮书,开展长江流域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研究,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以及上海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开创和引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领导建立国家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和研究方法,为微塑料领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技术保障,研究成果为我国在联合国环境大会和G20峰会等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国际政治与外交谈判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咨询和科技支撑;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GeoSOS耦合模型,解决了自然-人文耦合、大尺度和精细化模拟等难题。提出大河三角洲系统状态转换创新机制,为国务院批准《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修编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发起的“大河三角洲计划”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首批入选的行动方案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方案。


助推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中枢系统”研发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需求

华东师大发挥基础学科特色和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主动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形成一系列新的科研增长点与突破点。华东师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共37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周傲英教授牵头的“支持互联网级关键核心业务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项目,面向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前沿,实现关键核心业务中数据库系统转型替代,打破大型银行核心系统数据库被国外IT公司的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兼职教授法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简·埃蒙德·阿布瑞尔首次将B方法系统级的工控软件高安全保障解决方案引入中国,打破国际垄断并打入国际市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何积丰院士牵头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驾护航,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夯实精密光谱基础研究,创新超限制造理论和技术,2020年学校承担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超限制造”,总预算经费5.26亿元,重点布局微纳化工芯片、精密医疗器件,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的咽喉,成为科创中心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主要支撑之一。


大数据领域新突破!华东师大牵头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面向人类生命健康,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产生一批基础理论与应用转化相结合、服务国计民生的研究成果

建立活性氧等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高选择性高准确度的分析新方法,对深入了解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可能。开展G蛋白偶联受体从上游结构生物学和基于AI的药物设计,到下游药物的活性评价与药物代谢的完整的研究链条。在人工细胞、人工生命体系的设计合成与理论研究,新型光遗传控制技术开发,新型高效单/双碱基基因编辑技术,“通用型”超级CAR-T细胞和非病毒定点整合的CAR-T细胞的制备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开展在糖尿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面向脑科学领域重大需求,成功研发国内首套芯片式64道无线脑活动记录系统,正尝试开展产业化示范。

华东师大科学家六年半攻关,给细胞“喝红酒”调控肿瘤免疫治疗


       四、坚持系统思维,发挥自身优势,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人类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呈现区域化、集团化的新趋势,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正处在重要的重构期,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格局”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发挥长三角在维护我国经济宏观格局中的脊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主动发挥教育“头雁作用”,坚定站位,积极作为,主动担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关于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法治保障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加强长三角区域立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更好发挥立法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作用。长三角研究院定期发布相关政策解读和数据解析助推长三角加快一体化,举办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


 “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华东师大举行


支撑材料

华东师大团队获“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教育”升维,华东师大硬核助力乡村振兴

校党委书记梅兵一行再赴寻甸调研,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推进

跨越2000公里筑梦!教师节,一群大山里的小学生给上海“小老师”写来感谢信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在线举行

华东师大表彰扶贫攻坚先进

华东师大牵头四校“组团式”援建,丽江师专进入发展快车道

国际战略再提速!华东师大与“中东硅谷”联合攻关

华东师大团队Science再发文!

Nature刊发华东师大成果!分子拓扑学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重磅!华东师大《科学》顶刊发文,破解植物授粉奥秘

从神舟飞船对接到地铁无人驾驶……都有华东师大高可信软件自主保障!

华东师大领衔!为崇明生态岛开“体检报告”附5剂“药方”!

大数据领域新突破!华东师大牵头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重磅!华东师大首获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华东师大科学家六年半攻关,给细胞“喝红酒”调控肿瘤免疫治疗

11个国家、15个大河三角洲!华东师大牵头跨国研究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

华东师大等16家新成员加入长三角开发者联盟

建成全国领先的高端新型智库,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成立

2021WAIC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