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近日颁奖,华东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团队成果入围二十强,斩获上海市专利运营标杆奖(全市二十强中高校组第一名),华东师大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荣获“专利运营服务奖”。
华东师大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荣获“专利运营服务奖”
姜雪峰团队历时十二年,用太阳光降解塑料实现循环利用闭环,为破解白色污染难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塑料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一方面,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材料能像塑料一样轻便、坚韧、廉价;另一方面,即使是偏远深海里的鱼类体内也已检测出了微塑料。究其原因,就在于塑料难以被降解,一般自然条件和微生物都对它束手无策。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姜雪峰教授团队经过12年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解决方案:用太阳光催化来降解塑料。这种方法节能又环保,只要在室温常压下就可使塑料降解,降解后的反应物可用于新的塑料生产。由此,塑料在全生命周期上就形成了“生产-应用-升级降解-再生产”的闭环。
姜雪峰(右二)团队项目获上海市专利运营标杆奖
在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上,这一“真实塑料升级降解循环利用”项目备受关注,并获得市场追捧,入围二十强。
|催化剂来自海水,从高温高压到室温常压
“光解”塑料的方法是以铀酰离子作为催化剂,以光照作为能量来源,对常见塑料垃圾进行降解。作为催化剂的铀酰离子来自海水中的铀238。
姜雪峰表示,不同于放射性元素铀235,铀238没有放射性,而且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不用担心储量问题。
示意图:在含铀238的催化剂作用下,在光照下,塑料被降解。
已有的塑料降解技术通常需要高温高压,这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姜雪峰团队以六水合硝酸铀作为光敏剂,在常温常压下成功将9种常见塑料降解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等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材料,其中还包括5种塑料的混合降解。
姜雪峰解释说,铀238对光的最大吸收波段是460纳米,太阳光属于可见光,覆盖400至800纳米波段,因此可被铀238吸收。
|从硫研究中得到灵感,在真实世界中“过坎”
2011年起,姜雪峰就带领团队开始进行塑料降解键的活化模型研究。这是一个以硫研究见长的团队,2019年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之际,姜雪峰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评选为“硫元素代言人”。在研究硫的多价态精准控制合成过程中,他想找一种绿色节能的方法来调节硫的氧化态,于是找到了铀。
姜雪峰在总决赛现场答辩
“铀在整个氧化过程中的作用很独特,既能切断化学键,又不会完全切碎(增加碳排放),因此可实现精准降解。”姜雪峰说。他们将其用在塑料上,果然可以实现塑料可控的氧化、切断、降解。
不过这还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实际应用中很难找到干燥、干净的塑料。废弃塑料大多带有水渍、糖渍、色素、黏合剂等。为了能让模型贴合实际应用,团队进行了系统性探索,逐步建立起在低能耗下降解真实世界塑料的技术体系。通过这一技术,有水未干燥的塑料瓶、有色素的垃圾袋、杂乱混合的塑料都可直接进行光降解,降解后的产物可继续用于制造塑料,或制造医药中间体和香精香料。
|拿最有底气的专利试水,为“从0到10”探路
我国每年产生废塑料超过6000万吨,累计废塑料存量超10亿吨,回收1吨废塑料可减少1至3吨碳排放。海量且刚需的市场前景,让“真实塑料升级降解循环利用”这一项目在主打“边比赛边运营”的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上备受关注。
如果说技术如何用于真实世界是第一道坎,那么科学家如何运营公司则是第二道坎,这也是在近半年的参赛时间中,姜雪峰从评委们身上学到最多的。
“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看似不长,但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团队建设、资本运营、产业链、营收比等,任何一个环节布局不当,都会导致转化失败。”他说,半年来,评委们不仅传授经验、提供建议,还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这些都成为项目迭代的后续抓手。
用12年时间实现了塑料生命周期科学模型闭环后,姜雪峰团队正在打造塑料在产业发展中的闭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中试,并在海南完成了装置调试,在浙江舟山也有应用项目落地。团队设计开发的新型连续流光反应装置,与管式操作相比,PET(涤纶树脂)降解效率提高54800倍。
姜雪峰有100多个专利,光降解塑料是其中最有转化“底气”的专利之一。此次“从0到10”的探路,也是为后续系列专利转化铺路。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以科研创新为抓手,夯实基础性科研创新优势,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源头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努力作为。同时,学校直面从1到N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短板,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创新资源,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学校建立了以技术转移中心为主体、校内各部门分工协同、校外各方资源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了成果转化一体化管理与运行,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激发创新热情与创业活力。
学校获批第四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首批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备案单位、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单位。
来源|科技处、《文汇报》 通联|熊申展 编辑|蒋萱、吴潇岚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