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批博士学位颁发30周年之际,5月27日,华东师大召开了“学问 人生——纪念中国首批博士学位颁发30周年专题座谈会”,18位中国首批博士中的12人30年后再度相聚。除了岁月染白的双鬓,眼前这些步入耳顺、知天命的老一辈学人,与后辈学子畅谈治学、共话人生时的神情,依然如同当年照片中一样意气风发。记忆之门再次打开——
忆往昔,峥嵘岁月
30年前的5月27日,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缺席)、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依次从中央领导人手中接过了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博士学位证书。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这一天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华丽转身。
30年前的5月27日,新中国首批博士合影(冯玉琳缺席)
在这18位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本土博士,6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两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被人们称为“18勇士”。
王建磐是这18勇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978年,王建磐被录取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曹锡华老师研究“代数群”。学的既是数学系,又是他最感兴趣的代数方向。“数学其实很美,是一种逻辑之美,要求绝对精准,不容一点差池。”少年时代的王建磐,被数学的这种逻辑美感所深深吸引。“我其实只读了八个月的博士就毕业了,”王建磐回忆,当年由于评委对他的硕士论文评价很高,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准,才成为了后来的中国首批博士。王建磐的博士论文在80年代被引用超过100次,而这对于代数研究领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无论是导师本人还是培养单位,都对“质量”二字重视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因为是首批博士,所以特别注重论文的学术含金量,答辩委员会的阵容也是超豪华。感觉不能出一点差错,更不能让人家指责‘博士的质量也不怎么样’,”李尚志回忆说,“只要国内高校有一名专家对论文提出反对意见,答辩就得推迟,非常严格。”马中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七位物理学界的顶级专家组成,委员会主席是“两弹元勋”彭桓武,以及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院士。李尚志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担任,中科院万哲先、北京大学丁石荪、我校曹锡华等教授担任答辩委员。
话今朝,学问人生
“30年前,18名登上学术之巅的学子荣膺‘金冕王冠’;30年后,他们受益于高等教育,又反哺高等教育。”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代表我校对中国首批博士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表示,首批博士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以来最完整、最生动的历史缩影,他们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热情和坚定信念,捍卫了新中国博士学位的尊严和品质,他们的宝贵经验对于当代学子和青年教师都会有重要的启发,启发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所从事的职业。
现如今,18位博士早已不是当年的莘莘学子,而是变成了在课堂里教书育人、德高望重的师长,身份对调之后,他们在自己苦心钻研课题的同时,也为大学教育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童世骏、陆靖等与参加座谈会的十位博士合影
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科研能力,这18位博士都被业界广泛赞誉——他们中有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位,曾经担任过高校校(院)长或中国科学院所长的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领队两位,身体力行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座谈会上,“老博士”们与年轻博士分享了自己当年求学的故事。“在这浮躁的世界中,更需要有人静心地做学问。希望你们就是这样的一批人。”王建磐在会上寄语年轻博士和青年学者们一旦认准了学问这条路,就应当静下心来做学问,沿着学问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排除干扰,专心做学问。
在场的许多博士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前辈们为人处事的风格、执着追求学术的态度对自己影响很大,也深受感染。“听前辈们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我校博士生彭刚一年前还在讲台前传道授业,“真希望多年后的自己也能像前辈们一样,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学生看到数学真和美的一面。”
“我们现在培养的博士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是仅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谈起自己的中国梦,洪家兴表示,“我希望未来的20年内能够把中国建成数学强国,这就是我的梦。”“但是我已经年纪不饶人了,”他勉励在座的后辈学子,“这个梦落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能够实现这个梦。”
童世骏向首批博士们赠送1983年5月27日和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
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童世骏还向出席本次会议的首批博士们赠送了1983年5月27日和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当年对这一中国教育的里程碑事件进行了重点报道)。座谈会由副校长陆靖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