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化学系董骁燚同学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

发布者:孟雨发布时间:2013-07-15浏览次数:68

 

       我校化学系董骁燚同学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            

  

    715上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6楼的一间普通病房里,我校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大三女生董骁燚正在接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半个小时前,也是在这里,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磊、团市委副书记王宇,以及我校副校长郭为禄为董骁燚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并献上了鲜花。董骁燚的父母及亲属,化学系系主任施国跃、辅导员李小玲,校医院负责人和同学好友等也来到了病床前,为这位身材瘦小的上海小囡加油鼓劲。

    五天前,在完成期末考试和项目实验后的第一时间里,董骁燚同学就提前入院接受各项检查,进行捐献造血干细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天需要注射药物富集造血干细胞,做血液检查。”对于即将开始的采集过程,董骁燚同学笑着表示,“感觉有一点点小紧张”。医生告诉记者,“整个采集过程比较长,大约需要3个小时,共采集约100ml的造血干细胞。因为注射药物比较多,捐献者可能会有浑身难受、腰酸背痛的感觉。”但这丝毫没有消减董骁燚同学的意志,相反,她坚定地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像是一份天赐的礼物。”

老师和同学们在病床前为董骁燚加油

    据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姜晓华介绍,董骁燚是全市第64例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市第2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董骁燚不仅是我校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是我校首例女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董骁燚同学表示,一方面是家庭影响。“我的妈妈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已经十年了,到现在还没有脱离危险阶段,而血液问题一直是她的最大困扰。”就在董骁燚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的外婆出了车祸,因为血型RH阴性是极为罕见的“熊猫血”,几经周折才找到适合的血液。那个时候的董骁燚,已经提前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奈和无助。正是这些经历,董骁燚同学从小便意识到血液的重要性,并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无偿献血。2011年暑假,她参加了浦东夏令营担任辅导员,夏令营结束后,她和其它辅导员一起将相关血液信息入库。“当时认为概率很小,但今年3月被通知配型成功,我就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了。”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磊、团市委副书记王宇,以及我校副校长郭为禄看望董骁燚同学和她的父母

 

    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不少人担心它的安全性。个性开朗的董骁燚,虽然身材瘦小,但自认为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她也曾上网了解相关情况、咨询骨髓科医生,得知不会产生长期影响或留下后遗症后,便毅然决然了。“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够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让更多的生命获得新生的希望。”

    对于这个决定,董骁燚身边的亲人、朋友都非常支持,同学们更是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她非常勇敢,我自己也很受鼓舞,”与董骁燚同宿舍的薜芳琦同学告诉记者,“董骁燚一向待人谦和,也非常善良。我们几个外地的同学平时很少回家,董骁燚每次从家里回到学校,总是不忘给我们带上好吃的。”在董妈妈的眼里,女儿是一个令她自豪的英雄,就像女儿名字里的“骁”字寓意骁勇,她认为女儿配得上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