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后一个周六的下午,多棱镜像——华东师大美术学系青年教师研创展在复兴中路上的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开幕,来自我校美术学系70、80后的艺术家们用绘画、雕塑、漆艺、装置和影像等多种维度、多种媒介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探索和思考。
多棱镜像:自由探索与深入对话
据策展人汪涤介绍,这是我校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现当代作品集中展示,美术学系青年教师作品展能具备这样的规模和质量,汪涤看来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我校美术系形成较晚,和深具美术教育传统的院校相比反而更有拓展空间,教师来自不同院校和背景,带来多元创新的可能性。其二,身处综合性大学之中,容易接受其他学科门类的影响和支持,能够超越美术的范畴看待视觉问题。师生都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勇于尝试各种手段,并将哲学性思考融入了创作之中。
汪涤在策展词中写道:“打破传统艺术以绘画为最高等级的思维局限,也打破现代艺术的媒介进化理论,试图通过多媒体的比较、交叉来实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多种媒介如同多面棱镜一样折射出当代社会多元的文化形态。所以说,他们作品中的多棱镜像不仅是外在光色、视觉上的多彩新奇,更是文化思想上的自由探索与深入对话。”
当代艺术的希望在青年学子,青年学子的培养需要与他们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的带动。因此,这次展览美术系采取研创展的方式,突出交叉、实验、强调图像与文本、形式与思想的交融。“希望通过我们青年教师群体的探索,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再出发吹一次响亮的集结号。”汪涤说。
这组装置作品本身就具有“棱镜”的特点,用新颖的材质,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冰与火之歌——对于抽象表达手法,作者表示手段永远是要和表达目的相统一的
刘元捷雕塑作品《茄子》,已被放大至2米高并放置在徐汇滨江龙城大道上
青年教师向观众讲述创作故事
观众与我校学生交流
镜中人:互联网的一代更好沟通
“当今的文化构成不同于以往,不再一味追求叙事,更多是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身份解读和思考路径,”美术系系主任韦天瑜说,“这次展览其实反映了这种状态,有更多相对抽象的、非线性的表达,是青年教师们在人造文明、复制文明下的思考和探索。”
据悉,参展的青年教师们全部都是本科生的授课老师。“他们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实更好,”韦天瑜表示,80、90的划分是不对的,“他们都属于网络的一代,可谓都是镜中人。”他认为,网络改变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传播方式,一切都在符号的解读下虚拟化。什么才是真实?青年人们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空间、距离、速度,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感知都变化了,作品自然与传统会不一样,”韦天瑜说,“青年教师的创作是最好的说明,他们在努力跟上时代。”
韦天瑜认为,现当代艺术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之中,这和美学的独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可能大众的审美取向仍在19世纪中叶,但大步向前的现当代艺术和冒险家般的创作者们已经走得越来越远。
图文|吕安琪 来源|美术学系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