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会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良法与善治哪个更重要?当今青年,中国心灵应重于全球眼光还是全球眼光应重于中国心灵?……12月6-7日,围绕上述议题,第十届长三角八校友好辩论赛在我校中北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长三角地区“985工程”高校的辩论高手汇聚一堂,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
长三角八校友好辩论赛在我校举行
本届辩论赛以“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与青年责任”为主题,分初赛、复赛和明星辩手辩论赛三个阶段进行。6日上午,辩论赛在我校风景如画的丽娃河畔拉开帷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我校副校长郭为禄、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我校教务处处长雷启立、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唯等出席了开幕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在开幕式上发言
我校副校长郭为禄在开幕式上致辞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在开幕式上发言
陆靖代表上海市教委祝贺辩论赛成功举行,他说:“很高兴看到长三角高校辩论赛经过十年发展越办越精彩,参赛名校越来越多,辩题也越出越好;本届辩论赛的八所参赛高校都是中国的顶尖大学,都有辉煌的办学历史和很好的办学理念,期待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不同学校的文化,彼此汲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养分。”郭为禄代表我校对参加本届辩论赛的辩手、指导老师和评委等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爱在丽娃河’是华东师大美丽的故事,因为你们的到来,她又多了一个故事。”
现场辩手风采
之后,在为期一天半的赛程里,八所高校的辩论队围绕“青年处事,审时度势比坚持原则更可贵/坚持原则比审时度势更可贵”、“青年成才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比责任更重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会/不会导致文化一体化”、“当今青年,中国心灵应重于全球眼光/全球眼光应重于中国心灵”、“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良法更重要/善治更重要”等议题展开激辩,展现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场上辩手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场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他们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有力的论证,娴熟的技巧,优雅的风度,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紧张而激烈的辩论盛宴。而观众也为现场气氛所感染,积极提问,妙语连珠。在明星辩手辩论赛环节,八所高校各选派一名优秀辩手,组成正反两方的联队,就“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 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这一议题展开了一场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的辩论。
本届辩论赛增设观众提问环节
“‘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 / 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是一个经典辩题,表面上看是选择同伴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也可以把人生视为旅途,人生当中友伴的选择与目的地的选择哪个更重要?是否能认为一开始选择的目标就一定是正确目标?或许要通过跟他人的合作交往,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校校辩论队顾问吴刚教授点评说,“这个辩题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生活话题,其实隐含着一个哲学命题,从中也可以反思我们的人生态度。这个辩题是一个开放性而且具有隐喻意味的命题,选手们通过这种命题能够诠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于本届辩论赛的特点,吴刚认为:“本届辩论赛辩题涵盖法治社会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和青年责任等四个方面,更强调将青年学子导向对时代精神的关注,在赛制上凸显选手敏捷的反应和批判性思维。”
据吴刚介绍,为了更好地考验辩手的思辩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我校承办这届辩论赛更加注重团队配合和现场反驳,增设了对抗性更强的二辩驳论和二辩对辩环节,三辩攻辩可选择对方一、二、四辩进行,同时增设观众提问环节。
参赛高校旗手入场
经过激烈角逐,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表队获得辩论赛金奖;我校和东南大学代表队获银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代表队获铜奖。此外,明星辩手辩论赛环节设置的“全场最佳辩手”奖分别被我校的何仰东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邓涵文两位同学摘取。
长三角八校友好辩论赛是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大学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经过多年培育,赛事已成品牌。“八校辩论赛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展现各校学子风采,促进高校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思辩与交流的过程中关心民族与社会发展,提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吴刚补充道,“每届辩论赛的辩题都涉及当下社会热点,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关注学校以外的时代问题。”
据悉,下一届辩论赛将由浙江大学承办。颁奖仪式后,我校和浙江大学举行了赛旗交接仪式。
图文| 田波澜 来源|新闻办 编辑|吕安琪
辩论赛交锋观点摘录:
复赛“当今青年,中国心灵应重于全球眼光/全球眼光应重于中国心灵”,华东师范大学代表队对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表队。反方中科大认为“如果没有全球眼光,就往往容易陷入到夜郎自大或是过度崇洋媚外中”,正方华东师大认为“光有全球眼光缺乏中国心灵却会在全球化时代中缺乏民族认同,反倒在这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落后。”
现场观众提问:“用国际手段包装中国文化,这样到底是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认同还是对包装形式的认同?”中科大辩手回应:“文化本身是内核,外部包装为载体,二者并不矛盾,借鉴别人文化包装形式,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光有中国心灵却无法推向世界。”有观众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强调全球眼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看到别人,才能认识自己”。对此,华东师大辩手回应“学习国外文化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作出调整,适合当下的中国国情。这一切的内核是中国心灵。眼睛所看到的是为了给心灵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