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我校启动

观古琴,品古音,让传统文化“活”在校园

发布者:张金玉发布时间:2014-12-18浏览次数:789

  1121日,在金声玉振的古琴艺术展上,2014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我校启动。该活动是《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和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近年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和市文广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我校启动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等出席了这场名为“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脉”的启动仪式。仪式由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主持。曹文泽在致辞中说:“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重要承担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华东师大高度重视文教结合、文化育人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载体、盘活各种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师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并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进而渐渐喜欢并支持传统文化艺术,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创新发展。” 

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致辞

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介绍2014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相关情况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宣布活动启动

  市文广局副局长王小明在启动仪式上的介绍,市文广局与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携手,在今年共同推出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这是近年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的首次正式合作。经过三方共同设计和策划,将陆续推出“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衣冠王国——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粉墨登场——魅力无穷的传统戏剧”、“笔香墨韵——绵延不断的人文情怀”等多个主题活动,通过展示、讲座、演出等手段,在本市多个高校开展系列巡回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现场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宣布活动启动,2014上海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拉开了帷幕。我校“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鉴赏活动是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活动包括展示和展演两大部分。在展览中,现场设置的30块图文展板从琴道、流派、名家、演奏、琴谱、知音、琴式、名琴、造型、斫制、传承等不同角度,逐一呈现了古琴艺术的丰富内涵;主办方还通过8件古琴斫制阶段性实物,展示了一张古琴从琴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对古琴斫制技艺进行全面介绍。展览现场人头攒动,我校历史系研究生杨雪薇对记者表示: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古琴,这个活动让高冷的古琴艺术走到大家身边。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古人心中的古琴是君子之德的象征,所以孔子作《幽兰操》抒己志。可惜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反而衰落了,但正是这种情况,更激起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个活动很好,我非常支持这种活动!”中文系何翎格同学说:“这个古琴展,展板内容很丰富,带着我们由浅入深地去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后就会去反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当下的意义。”

  在互动展演部分,主办方邀请了本市古琴演奏家杨致俭为学生们讲解古琴艺术的韵外之致,以演奏带解说的方式,演绎古琴名曲《流水》、《酒狂》,并与青年古琴洞箫演奏家陈翌立合奏《平沙落雁》。行云流水般的古琴曲接连奏响,艺术家指尖所到之处,流泻而出的琴声带领学生走进古琴深邃幽远的意境。“琴声可以打开人的心灵。既听精彩的古琴演奏,又听演奏家现场讲解诠释古琴艺术,这是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难得机会。”历史系吕晴同学告诉记者。

“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鉴赏活动现场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自2012年起,每年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打造文化精品项目。今年,“大夏舞台”项目即引进了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等传统艺术团体来校专场演出。我校还通过组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现场演示古籍修复技艺、整理编撰古典文献等方式,激活校内传统文化资源。今年,学校策划组织了“美材良工”给书画锦上添花、零距离感受“古物传新”——书画装裱技艺专题特展,以多种形式呈现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装裱修复技艺,让师生在参观和动手体验中对运用各种纸、绫、绢、锦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文献进行美化、保护及修复的传统手工技艺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此外,我校还通过举办纪念仪式、丰富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学校依托民俗学等学科力量,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四大传统节日,组织师生体验民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典型元素,感受其中涵蕴的厚重文化。比如,在今年端午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我校联合长宁区举办端午民俗展演体验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师生在点雄黄、送艾草、包粽子、历史人物扮演、旱龙舟竞赛等系列民俗体验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直以来,在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脉方面,华东师大做了很多工作。”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介绍说,除了将传统艺术请进校园,激活校内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节日开展校园民俗活动,华东师大作为有民俗学博士点的单位,还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走出校园到外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在浦东的一些中学建立基地,派学生去进行书法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莘庄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合作,建立“莘庄钩针编结”文化遗产保护实习基地;在上海博物馆展览上海传统服装、工艺服装。

  田兆元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让青年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活力和博大精深,这对于培育年青一代学生的文化观念是很有价值的,对于打破部分学生的一些沉闷气氛也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先是接受者之后又会成为传播者,这样一来,中国文化的传承就很有希望。”


文字|田波澜 图片|周铭鲁 田波澜 沈阳 刘思雅 来源|新闻办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