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发布者:张金玉发布时间:2014-05-20浏览次数:1662

  每年的518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沟通、文化传播上的重要性。518当天,全市有122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他博物馆也将有半价开放或“博物馆之夜”活动。

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法国巴黎成立。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18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从此,5.18成为了全球博物馆的“狂欢节”。在这个5.18,让我们认识一下母校的“博物馆”。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式注册的团体会员、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现有古钱币馆、历史文物馆、生物标本馆三个分馆。

  • 古钱币博物馆

  该馆建立于1952年,收藏古钱币数量丰富,种类齐全,从先秦时期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至秦汉及以后各朝的铜钱、银锭、纸币,包括各类特殊用途的古钱,完整性和质量堪称全国高校一流。 

我校古钱币博物馆

  • 历史文物馆

  该馆建立于1952年,前身为历史系文物陈列室,收藏文物约5000件,包括甲骨、带铭文的青铜剑、鎏金佛像、敦煌写经残片等珍贵文物。其中,甲骨收藏数量丰富,被编入郭沫若、胡厚宣编撰的《甲骨文全集》;铜镜藏有几百枚,颇具特色。另有明清官服一批,为我校历史系教授、首任图书馆馆长黄国秀捐赠。

  • 生物标本馆

  该馆于2004年开放,收藏生物标本约20万件,品种丰富,涵盖了从动物到植物、从昆虫到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门类。其中的鸭嘴兽标本,全国仅三件;另有大熊猫、金丝猴、中华鲟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标本100余件。标本藏品中还有数十种“模式标本”(即人类第一次定名的标本),其研究价值和典范价值无可估量。 

 我校生物标本馆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建设大事记

  经2013年第3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我校于2013326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工作小组,下设博物馆筹建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华东师范大学综合博物馆建设工作。

  • 201310-12月,完成学校各单位文博资源调研。
  • 201312月,启动博物馆标志征集活动。
  • 201312月,完成了及古代钱币馆和历史文物馆的安保监控升级项目。
  • 20141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获市教委立项。
  • 20143月,启动华师藏品资源总库建设。
  • 20144月,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一批博物馆界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启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 2014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为协会成员单位。
  • 20145月,博物馆筹建办组织古钱币分馆参加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
  • 20146月,博物馆筹建办还将组织校内相关单位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专场临展。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建设展望

  我校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藏品资源,除已有的三个分馆外,还有“海上风”民俗藏品资源、地质矿石标本资源、古籍碑拓资源,以及民国档案与名师手稿等。相关专家建议,我校博物馆的建设应进一步综合学科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已有藏品资源,以“综合馆与专题馆结合,常设展与临时展呼应”的办馆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学校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学校地理位置与学科分布情况,在闵行校区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综合博物馆,在中山北路校区建设教育博物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为所在区域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建设世界知名的研究性大学打造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化品牌。

 

链接:5月18号上海免费开放的122家博物馆一览表: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4-05/09/c_133320624.htm 

 

文字胡盈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办  主页题图陈颖 绕璐璐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