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交响乐作曲家陈钢做客“杏坛高议”文化讲坛,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与我校师生一起分享他的音乐人生和创作特色。音乐学系副系主任常林教授担任主持。
陈钢出生于音乐世家,在求学期间即凭借与同学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蜚声中外乐坛;上世纪70年代,他创作的“红色小提琴”系列——“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也成为了著名的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交响乐作曲家陈钢做客“杏坛高议”文化讲坛
讲座中,陈钢从中国最著名的交响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诞生开始讲起。期间,陈钢既“弹”又“谈”,与我校师生一起回顾、品味经典名曲和那个年代的创作体验,并以东、西方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为例,带领听众感悟海派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点。
陈钢在讲座现场演绎《梁祝》片段
经典的旋律深深打动了会场内慕名而来的师生们
明年,陈钢创作生涯将满60年。《梁祝》也在今年迎来了它的第55周年。“过了这么多年,《梁祝》还在流传,它的生命密码就是写了人、写了人性、写了爱。我觉得这一点是艺术最本真的东西。”与学生面对面,陈钢边讲艺术创作的生命力边用钢琴演绎《梁祝》,以行动证明音乐与美的力量。
《梁祝》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了中国人熟悉的民间传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陈钢认为,作品必须首先具有世界性,其次才是民族的。《梁祝》没有写成二胡、琵琶曲,而是通过中外观众共通的方式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梁祝》主旋律借用越剧“妹妹啊”吟腔音调,在十八相送、抗婚片段反复出现;表现同窗情谊的片段,则借用越剧过门曲调。陈钢认为,这正是“音乐语言的神奇转译,像《东方红》来自民歌《骑白马》,音乐对人物诠释可以在男人与女人、小孩与老者之间自由转换”。
图为上世纪60年代,陈钢(中)与何占豪、俞丽拿讨论创作与演奏。明年,陈钢创作生涯将满60年。
陈钢用音乐分享和诠释了他的艺术人生
从《梁祝》“弹”到了艺术,从艺术谈到了人生,他直言,音乐的本质必须写情。如今,《梁祝》已经超越普通音乐,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成为中国人性真善美的符号,并被全世界所认可。
“杏坛高议”是我校宣传部主办的由知名文化人士、专家学者在校举办的高端文化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该论坛2012年5月首次开讲的嘉宾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
文字|学生记者 洪彦 指导老师 刘金玉 摄影|吕安琪 来源|新闻办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