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25日晚,名为“漫步维也纳”和“波西米亚风情”的两场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分别在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和闵行校区紫竹基础教育园区音乐厅举行,吸引了15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韩斌主持并担任讲解。
3月24日晚,中北思群堂座无虚席。韩斌首先向观众介绍了室内乐的基本乐器配置和乐曲特点,以及古典时期几位音乐天才的传奇故事。之后,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为大家带来莫扎特的《E大调第三钢琴三重奏 K542》、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 海顿的《皇帝四重奏》以及贝多芬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 K581》等室内乐经典佳作,使在场听众仿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置身在音乐之乡维也纳。
上海爱乐乐团在思群堂上演“漫步维也纳”室内乐专场
3月25日晚,在闵行校区紫竹基础教育园区音乐厅,“波西米亚风情”专场音乐会让500余名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了室内乐的独特魅力。韩斌在演出前向观众介绍了波西米亚音乐的独特魅力,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马蒂努等三位著名捷克作曲家作品的音乐特色。他极富感染力的介绍让现场不少初次接触室内音乐会的师生获益匪浅。
音乐会以捷克天才作曲家斯美塔那用音符写成的自传——《E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开篇,随后是捷克最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以及马蒂努代表作《第五弦乐四重奏》。在上海爱乐乐团艺术家们的倾情演奏下,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为到场观众带来一次听觉的饕餮盛宴。
在闵行校区举行的“波西米亚风情”室内乐专场
和交响乐不同,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指西方在房间内演奏的宫廷音乐。和交响乐作品相比较,室内乐重奏显得感情细腻、含蓄,且更加注意发挥每件乐器技巧和表情的“潜力”,对各声部的乐器在组合关系上也更加精雕细镂,最能体现演奏者之间的高度默契,欣赏者也需要更仔细、用心地“深入”音乐,方能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
上海爱乐乐团是在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电影乐团。1996年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广播乐团合并组建上海广播交响乐团。2004年4月,正式更名的上海爱乐乐团一举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而乐团近年来也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高雅艺术,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