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解释’丛书十五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吕安琪发布时间:2015-01-20浏览次数:1955

“经典与解释”丛书

建国以来,继“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之后,该领域最大规模的系列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华夏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经典与解释”,已经走过15个年头,出版350余种图书,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书品牌。为回顾和总结十多年来的翻译和出版经验,倾听业界专家的建议和批评,进而完善选目,提高质量,以期更好地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110日,由两家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十五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召开。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柳斌杰在致辞中谈了三点感想和希望:一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安下心、扎下根专注于学术研究;二是要全面了解各个时期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历史过程;三是要大力提倡学习经典、研究经典、传承经典。孙霄兵认为该丛书的核心概念即“古典”。从中华文明的角度来说,教育界要更加重视古典、传承古典,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童世骏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多年来从事翻译的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并从哲学的视角解读了该丛书出版的重要意义。


主编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发表了“从古典重新开始”主旨演讲

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致贺词,出版社社长王焰谈出版经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华夏出版社社长黄金山,回顾介绍了该丛书的缘起以及出版历程。主编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先后发表了“从古典重新开始”主旨演讲。

刘小枫在发言中对出版社的支持和译者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认为“经典与解释”这套丛书是80年代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延续,但这种延续不是直线型的,而是重新开始。原因有三,一是后者以西方现代学术为主,而前者从西方古典着手,力图呈现西方学术的源流;二是前者不仅包括西方古典内容,还包括了中国古典内容;三是前者还应用于基础课程教学,如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古典学实验班都使用了这些书籍。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发言 全国30多位著名学者出席

甘阳认为这套丛书的作用比内容更重要,因为它营造了中国学术界以经典为中心的读书风气,同时也代表了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方向。甘阳阐述了经典与古典的关系,认为谈及近代以来的经典主要指的是西方经典,而谈及古典则不仅包括西方经典,还包括了中国典籍,进而呼吁在中国的大学里建立古典学系。他还指出“从古典重新开始”,是一项重要事业,如不建立这一学术根基,学者们将会变成流行的应声虫,无法形成真正的批判性的思考。

随后,两位主编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先后解答了“如何阅读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经典”、“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我国古典文化相融合”、“古典学系和国学院的差别”、“提倡用西方古典学来批判现代问题,是否为之过早”等问题。

研讨会现场 青年人旁听并提问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四川等地的30余位知名学者还围绕“马克思与古典传统”、“中学源流与当今时代”、“西学源流与当今时代”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对话。到会的专家学者有(按姓氏笔画排序)丁耘、干春松、万俊人、王路、刘锋、刘北成、刘训练、孙郁、李猛、李雪涛、杨立华、杨慧林、吴飞、吴增定、汪晖、张辉、张文涛、张志扬、陈来陈建洪、尚新建、赵汀阳、韩潮、童世骏、廖申白、熊林、薛军等。

“经典与解释”丛书筹划于2000年,分西学、中学以及辑刊三大系,西学、中学之下又分为40多个子系列,如柏拉图注疏集、尼采注疏集、清人经史遗珠丛编等等,以古典学研究进路成就了其独特的学术品质。在古今中西学问的交会、碰撞中,“经典与解释”丛书尤其注重梳理中西思想之源和流,不仅推进了汉语学界对西学的深入理解,更激发了对中国古典传统的精深研读与阐发。“经典与解释”丛书于西学,旨在推进汉语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迈进,翻译了众多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学界整理旧故的稳妥成就,为庚续清末以来学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竟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经典与解释”丛书于中学,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以继往圣绝学之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之敬业精神,整理、重刊并简明注释中国典籍,扩展了古典学术的普及事业,使古学焕然而为当今学子的源头活水。


图文|戴琪 来源|新闻办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