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探索——“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开幕

发布者:吕安琪发布时间:2015-12-11浏览次数:168

  何为大学?何为一流大学?何为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12月4日上午,“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在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中华文化实验区拉开帷幕,展览以大学海报为展陈背景,循环播放世界知名大学的教育影像。副校长汪荣明出席并致辞,校长助理、博物馆筹建办主任程静主持开幕式。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陈洪捷教授以及牛耕耘教授展示“宣纸上的北大精神”,并举办“手工上的师大魂”瓷刻、刻纸等活动。同时,影像展还组织了学术论坛以探讨大学精神。展览由上海市教委资助,博物馆筹建办与高等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

大学精神的探索——“一流大学的肖像:教育影像展”开幕

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展览策展人丁钢致辞

  开幕式上,本次展览策展人丁钢教授讲到,如今已进入动态图像时代,博物馆展陈方式也应该跟随时代变化,适应新的观展方式。此次展览以主题活动结合展播,是博物馆展示手段的创新。无论是书法展示还是“手艺课堂”,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继续尝试。他还提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对“匠人”有新的定义:凡是想把事情做好,并且能把事情做好,都是“匠人”。在这个时代,借此展览传播“匠人”精神。

  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随后讲到,“北大三人行”展览在北京大学已经举办过两年,形成了品牌。展览将前辈的名言、精神用书法的形式展现,“宣纸上的北大精神”深受大家喜爱。此次来到华东师大展示,陈洪捷希望听到华东师大同学们的声音。

  北京大学三位教授向师生们介绍参展书法作品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教授说:“我曾经编写过五卷本《大学章程》,那是用文字的形式探讨大学精神。而从宣传片的角度,前所未有。我在华东师大的林荫道边看到,每个路灯上都是师大教授所言所书的教导训诫,这样的校园有积淀、有理念、有传统,说明华东师范大学是一个有故事的大学。”

  汪荣明在讲话中指出,国务院最近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展览的举办,是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此次展览也是我校筹建中的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的首次亮相,为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之后的定位和发展作了先期的铺垫。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座以教育学为重点学科的大学,梳理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思考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是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希望这次展览作为教育博物馆的头炮打响以后,学校各个方面能够共同努力,争取实现中国教育影像博物馆的早日开幕。

  简短的开幕式后,北京大学三位教授向师生们介绍了此次参展的的书法作品,记载了包括马寅初、蔡元培、冯友兰、张岱年等多位前辈的名言。随后,陈洪捷教授和牛耕耘教授还现场展示了书法创作。我校传播学院崔树强教授和博物馆筹建办赵胜刚老师也同样为大家作了展示。

 

现场书法展示  

  在第二展厅,来自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的赵晶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剪纸艺术课程,讲解了剪纸艺术以及刻纸的基础技法。北大的三位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参与,用刻刀与彩纸制作了树叶飞鸟等图案的剪纸作品。活动结束后,作品都进行了装裱,同学们可以长久保存,留作纪念。

  

赵晶晶老师带来剪纸艺术课程 

 

师生共同参与剪纸

藏书票拓印活动

瓷盘雕刻活动现场

  同时,茶室里进行了藏书票拓印活动。拓印的木雕由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老师为本次教育影像展设计并雕刻,分别是华师大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群贤楼、丽娃河和鲁迅先生。参与者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拓印,在活动中体会师大印象,再加盖“教育影像展”的印章,便可成为一份纪念品。

  展览还伴随有瓷盘雕刻活动及两场学术论坛,邀请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主编与编导,和大家共同探讨大学精神的传递和大学需要怎样的人才。

  

文|胡盈 图|戴琪 邵雨 来源|博物馆筹建办 编辑|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