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远方,探索未知”,这是他的科研信仰。这位华东师大博士生始终坚信,即使面对浩渺无垠的自然界,只要心怀探索,不断钻研,终将揭开其神秘面纱。
陈春鹏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直博生
2018年保研直博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致力于河口海岸遥感时空智能感知研究。近5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110+,篇均影响因子7.5;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SPRS P&RS(IF=12.7)、JoH (IF=6.4)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在ISPRS、IEEE IGARSS等遥感国际重要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并担任多本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支撑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的数据获取。
|泥滩摸爬60余次海岸带调研,足迹遍布数十个河口海湾
“我与课题组段元强同学,沿泥滩爬行了近1.5公里,测量滩面光谱数据,采集梯度样本,往回爬的时候,看着岸边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上岸后全身已经湿透,筋疲力尽。”谈到印象最深的一次野外调查经历,陈春鹏这样回忆。
据陈春鹏统计,博士学习期间,他共参与海岸带调查60余次,足迹遍布我国黄河口、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乐清湾、闽江口、北部湾等数十个河口和海湾。
2019年1月,陈春鹏(左一)与课题组在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野外调查
“犹记刚进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对河口、三角洲、海岸这些词汇还十分陌生,也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威胁。”陈春鹏说。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大量的文献阅读,陈春鹏逐渐了解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我国是一个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国家,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承受巨大压力,海岸盐沼、红树林及潮滩资源均经历不同程度的退化。”
“那次考察让我们观赏到了红树林海滩的美丽,也发现了海岸带密集的养殖对红树林海滩的蚕食。”为了解我国海岸带潮滩、盐沼、红树林等典型要素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在导师周云轩教授、田波副研究员的支持下,陈春鹏与课题组于2019年1月份前往广东和广西进行海岸带调查。
在博士学习阶段的每个寒暑季节,陈春鹏都跟随实验室和课题组进行海岸带调查。陈春鹏利用多光谱RTK无人机、激光雷达、地物光谱仪、水质多参等技术或设备采集了我国海岸带地形、植被、水质等多要素的第一手多维信息。
陈春鹏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激光雷达和地面激光雷达等遥感观测技术获取海岸带三维立体信息
在此过程中,陈春鹏了解到深度学习技术是处理、挖掘多源遥感大数据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了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来之不易的数据的作用,在2021年11月,陈春鹏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行了2年的联合培养,跟随人工智能GeoAI领域的专家张策博士针对性地学习了遥感AI技术。
“自主采集的数据和联培期间学习的技术,为我自己研制海岸带遥感时空智能感知模型打下了基础”。
|海岸带研究“接地气但不简单”
在陈春鹏看来,自己的研究课题“接地气但不简单”。他的研究旨在如何准确快速地获取潮滩的地形地貌信息。
为此,他利用了“AI+时序空天地遥感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海岸带潮滩地形“大尺度、长时序、高频次和高精度”观测的难题,将传统费时费力且危险的“跑滩”点状测量作业形式向遥感非接触式面状测量转变,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他的代表性成果接连发表于摄影测量与遥感顶级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上,并受邀在多所高校国际青年论坛和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陈春鹏在华东师大国际青年论坛上做口头报告
陈春鹏在博士学习阶段注重产研结合,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围绕着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展开。
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英国海岸带、伊诺瓦底江三角洲等国内外河口海岸区域,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大科学计划的数据获取。
此外,他还成功利用自研技术方案连续5年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潮滩地形地貌变化观测以及鸟类生境评估,并为崇明东滩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陈春鹏计划毕业后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进行全球河口海岸智能遥感方面的探索研究。他表示:“未来将持续致力于河口海岸智能遥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于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切身实践‘用脚步丈量我国美丽海岸线,将论文写在我国海岸线上’的宣言”。
来源|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通联|王敬 编辑|邓安之、唐敏 编审|吴潇岚、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