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门被视为引导同学们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最后一公里”的课程,这门课程金句频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迭起,开课30年,四代学人传承教授,这就是华东师大今年入选国家级“金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20世纪世界史》。
历史是严肃的,也是充满温情的,有普通人的身影才是真正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平顺的,但总体上是不断进步的、螺旋式上升的;国际关系恰如一张网,基本结构是无数个三边关系……
20世纪究竟是漫长的历史还是短暂的历史?是战争主导的还是和平主导的世纪?普通人在这个世纪中的位置和尊严是什么?
课堂上,这些观念金句、这些引人深思的发问形成了这门课程最让人深思的问题链。
开课三十年 四代学人接力
《20世纪世界史》是历史学系乃至全校最受欢迎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连续开设近三十年,学生评教成绩始终在4.8以上(满分5分),累计听课学生逾2000人。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门兼具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历史体验与现实关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全时空的知识链条,帮助他们获得世界眼光,并使之更好地理解世界中的中国。”
20世纪是距离我们所处时代最近、对当下国际格局影响最大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目睹了核武器的问世以及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这门课程引导同学们从世界的整体性运动和各国的多样性发展两个角度领略20世纪的风云变幻,兼具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课程负责人、历史学系主任梁志教授说。
一流的教学目标需要一流的教学团队来达成。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在20世纪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20世纪世界史》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前后经历了四代人。前三代的任课教师中包括李钜廉教授、王斯德教授、郑寅达教授和余伟民教授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史学名家。
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十余位“60后”“70后”“80后”老中青三代学人组成。其中三位是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三位入选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团队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世界历史》、Diplomatic History、Asian Perspective、The China Review 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大量研究成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高阶、高挑战度的课堂
问题是最好的向导,前沿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刺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20世纪世界史》任课教师坚持“三个注重”,即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以构建学生有关20世纪世界的整体图景,注重通过利用历史图片、音频和纪录片等教学手段搭建高效而生动的课堂,让学生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注重通过研讨式教学带动学生独立思考,将课堂变成头脑风暴,搭建教学相长的“学思空间”。
2021级“思勉班”陈周桐同学说,《20世纪世界史》课程高度关注学术前沿与跨学科思维,如讲解战后各国发展状况时,老师引入了科技史的视野,使得他能够以全新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时,老师推荐了一批经典的文学著作,如《日瓦戈医生》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帮助他具体理解了这一主题当中思想文化领域的演进。
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有本土关怀,又要有全球视野。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会有意识地借鉴全球史、跨国史、国际史和社会-文化史转向思潮,突出课程的高阶性,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最新史学研究观念和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在讲授二战后大国间关系的时候,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一国对另一国政策或双边关系,而是采用‘国际史’的视角,将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放置于多边关系的框架下加以分析。”梁志介绍道。
学生作课堂汇报
在提升创新性方面,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入学术界有争议的学术话题,比如一战与二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冷战起源问题,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形成学术观点并进行课堂汇报,借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超越了传统的形式,引入“过程性评价”,内容上超越简单的知识点考察,着重评估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样的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教师来说,如何做到删繁就简、详略得当地呈现20世纪这一百年的历史,绝非易事。借助日益丰富的一手史料,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对接“新文科”理念,突出高挑战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培养学生深度解析、大胆质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素质。
“比如,我们安排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然后在课堂上结合教师讲授的背景知识,请他们分析该文件出台并获得杜鲁门总统批准的主要动因。”梁志举例说。
广阔的历史世界,深邃的思维世界
经过历史学系几代学人近三十年的耕耘建设,《20世纪世界史》2004年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2020年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系列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1-10讲)》2012年获评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冷战史专题》2019年获评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学团队所编写的教材《世界通史》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入选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该教材已被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0多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使用,累积印量近30000册。
授课团队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出版的教材
同学们在评教中从课程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课堂讨论、教师备课认真程度等多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2019级“思勉班”王维祎同学认为,这门课程为同学们既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历史世界,也打开了一个深邃的思维世界:“梁志老师在讲‘东西方冷战开始’一课中,不仅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多个学派,如‘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等,还紧跟学术前沿,给我们介绍了冷战史新研究的方法和观点,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扩展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王维祎说,她在课堂中面对一个问题,时常陷入肯定与否定之间,从而十分纠结,但经过不断的思考训练和老师的提点,最终总能走出思维的二元陷阱,找到第三种“解法”,每每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学生评教
回首历史,不忘初心;展望未来,以史为鉴。这就是《20世纪世界史》教学团队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之余,正在编写与教材配套的《20世纪世界历史基础史料读本》,以此作为课堂讨论、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的选题库,并为其他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史料教学提供参考。
推行平行班、小班化教学,他们破解因修读学生过多而难以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难题,并在教学团队内部形成某种竞争性,激励团队成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就成了知识与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成了刺激历史灵感、助力学术创新的纽带,更成了老师们用思想点亮一群青年灵魂的燃灯过程。
来源|教务处、历史学系 文|田波澜 编辑|于洋 编审|郭文君